2020年11月5日18:30-21:00,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副教授应邀给威尼斯人 历史系作题为《清代乡村土地市场中的权利与秩序》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历史系傅亮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共70余人参加。
赵思渊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清代市场是什么样的呢?为回答这一问题,赵思渊老师从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的两个基本研究方向,即赋役制度、地权结构开始,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收藏的契约文书来讲解明清契约文书的格式、交易信息,含编号、地名、交易方、见证方、交易额、官府印章、纳税、见中、外中、代笔等内容。从这个契约文本出发,赵思渊老师提出一系列的思考:谁在交易?由谁见证?为什么?“国家”在场吗?白契为什么也能在民间得到认可?什么样的契约有效?是否仅是偶尔订立契约?
随后,赵思渊老师着重从这样的土地市场是“自发”的吗?又是什么样的机制使交易达成?什么机制确保交易中的权利?这三个问题出发,认为明清时期契约文书背后所反映的土地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包括:(1)户籍为交易提供担保,清代用图甲制登记纳税户,但纳税户不一定是自然人;(2)多元的赋役册籍以户籍为依托,对土地确权、描述,以形成官方的土地登记,从而为乡村的土地确权提供证据链;(3)在司法实践中,担保户籍、土地登记真实有效的社会中间团体为土地市场提供交易渠道,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信用机制,而清代的乡村土地交易市场即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得以运行;(4)在地权结构、商业活动、赋役负担、公共事务这些基本的经济活动与地方政治中,清代社会中的各个集团内部之间都普遍地以合股形式协商与运转。这意味着,至少在18世纪的中国,股份制(合股)是社会秩序与地方政治原则的基础,政治经济权利以股份的形式实现再分配。
最后,赵思渊老师对晚清团练纳税到底是按人还是按业来征收、土地所有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近代农垦公司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至此,讲座圆满结束。相信此次讲座对威尼斯人 历史系师生有关明清社会经济史、契约文书的理解和运用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